
01.
你有没有经历过被别人打击,丝毫不考虑你的感受,对你极不尊重的现象?
明明对朋友掏心掏肺,处处替对方着想,结果反而怪你不安好心,心怀叵测。
工作上出了一点小差错,就被上司无尽指责和刁难。
伴侣因为跟你意见不合,冷嘲热讽地,翻出一堆陈年旧账来攻击数落你。
遇到这些事情,你心里可能会觉得特别委屈愤怒,忍不住要狠狠为自己辩解,跟对方争个输赢对错,为自己出一口恶气。
但有时候,你越辩解越理不清,越让关系越来越糟糕。
其实面对不尊重你的人,不必委屈,不必愤怒和难过,也无须去争论,你只要应用心理学上的“六尺效应”,就可以很快地排除这些困扰。
02.
什么是六尺效应?
六尺效应并非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标准术语,它源于一个古老的智慧:与不尊重你的人,保持六尺距离。
这个距离不仅是物理上的,更是心理上的。
也就是说,遇到不尊重你的人,与其纠缠不休,不如保持距离,专注于自我成长。
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:每个人对别人的评价和态度,本质上是在评价和表达自己。
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,更多的是基于评价者内心预设和价值观,而非被评价者的真实行为。
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标准,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和评判他人。
就像有一句话说的:你眼中的你不是你,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,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自己。
关于这个定论,我们可以用一个典故来说明:
有一次,苏轼与好友佛印在一起打坐。
苏轼看着佛印穿的黄袈裟,忍不住脱口而出:我看你就像一坨屎。
佛印保持平静,微微一笑,没有反过来骂苏轼,只淡淡地说:我看你更像是一尊佛。
苏轼洋洋得意,认为说话占据上风,自己赢了。
晚上他回到家,跟苏小妹说起这件事,小妹却笑道:哥你输了,心中装屎的人,看人才像屎,佛印心中有佛,所以看人才会像佛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当我们评判他人时,其实是在投射自己的内心世界。
03.
六尺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机制:
①别人的评价,实际上暴露的是他自己内心的投射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投射就是一个人会把自己的潜意识里不能接受的一部分,比如愤怒、怨恨、嫉妒、恐惧、脆弱,以及自我的认知,丢给外界。
比如,一个人喜欢攻击别人的相貌,事实上是他自己有容貌焦虑。
一个人喜欢说别人虚伪,也许是他害怕展现真实的自己。
喜欢怀疑别人的人,内心总是充满了不安全感。
总责怪别人对自己不够好,是自己内在匮乏,不愿意为他人付出。
②当你明白了这个心理机制,你就知道别人的批评和否定,不一定是真实的你,而是他们透过有色眼镜看到的你。
你要跳出这个情绪陷阱。
不要因为别人的行为和话语,就进行自我怀疑。
也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,而动摇了自我价值。
③众生皆苦,每一种情绪的背后,都藏着一个深深的渴望被看见的呐喊。
一个人对别人的愤怒和攻击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也有内心深处渴望被看见的忧伤。
因此,我们不必条件反射地愤怒回应,而是以理解、包容的慈悲心去面对他们。
当然,做不到理解包容也没关系,后退六尺观望,保持自我的稳定,就不能扰乱到你的心神。
---
荣格说:当你讨厌一个人,事实上并不是那个人做错了什么,而是那个人唤起了你内心不愿意面对的东西。
若你也喜欢指责评判别人,不妨回过头看一看,是不是自己内心阴暗的一面,正以某种方式投射到别人身上?
你要做的,是理解、抱持那份阴暗,给予它更多的慈悲和关爱,让它晒晒太阳。
万物皆有裂缝,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。
只愿你:
在试错中长出铠甲,
始终保留柔软的内核。
在喧嚣中听见自己真实的心声,
把人生过成开放式结局,
随时拥有重启的魄力。
愿每个人,
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。
Powered by 尊龙宴大米怎么样好吃吗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